這本書不是教你賭博,而是教你如何做出更好的決策,可以運用在人生的任何地方。一個人是否真心地相信一件事,看他願意付出多少代價就知道了,因為人都會選擇性的相信,忽略忠言逆耳,但只有願意真正下注,有可能損失輸贏的時候,你才會收起你的選擇性忽略跟反射性反對,比較願意花時間靜下心檢視所有你能接觸到的有限資訊是否正確,甚至考慮更長遠的未來,只有經過一次次的輸過痛過,才會一次次變得更為客觀,一次次訓練自己得出更為正確的邏輯思維,朝向做出更好的決策邁進。

重點整理:

一、重新定義錯誤:多數結果都是有運氣成分。任何預測只要不是機率為零或100%,都不能因為最可能發生的事沒有發生,就說那項預測是錯的。這世界充滿變數,加上運氣的影響,就不可能準確的預測事態的發展。而各種隱藏的訊息都可能讓事情變得更糟。所以不該因為結果不如預期就認為自己犯錯,也不能因為事情順利而自認為正確。

體認自己總是在猜測,並根據猜測來分配自己的資源。人一生都在不停下注。因此,常說「我不確定」其實是成為更好決策者至關重要的一步。

二、用下注思維打破僵化信念。下注是信念的具體表現。

人是怎麼形成信念的,以下是「我們認為」自己如何形成抽象信念:
(一)我們聽到了甚麼
(二)我們思考並審查耳聞的事,確定他是真是假。
(三)然後我們形成自己的信念。

但我們其實是這樣形成抽象信念:
(一)我們聽到了甚麼
(二)我們相信那是真的
(三)如果有空閒或意願,我們偶爾會去思考並查證聽聞的事,確定他到底是真是假。

大量研究文獻都證明了一個觀點,人是輕信的生物,容易去相信,很難去質疑。人們傾向相信自己聽到或讀到的資訊是對的,即使這些資訊後來被證明是錯的,人們依舊會堅信不疑。因為人不會改變自己的信念去迎合新的訊息,反而會改變訊息的詮釋方式,好迎合本身的信念。信念還會引導人去注意並尋找證實本身信念的證據,並且會忽略或努力詆毀和自我信念矛盾的各種訊息。用信念下注,將導致嚴重後果。

破解的方式就是反問自己或問他人,你願意打賭嗎?因為如此你就可能執行形成信念的第三步驟,查證……去檢視自己對目前的消息真偽有多少信心。

三、練習為結果正確歸因。

要弄清楚結果是運氣而起,還是特定決策導致可預測的結果,但通常結果都是多重因素而成的。好的結果可能是我們做出良好決策,也可能只是我們很幸運,卻誤以為日後可以重複運用先前的決策。人隨時隨地都在欺騙自己,成功歸自己,失敗歸運氣。如果把多數糟糕的結果都歸咎運氣,就會錯過檢驗決策的機會,無法思考自己能否做得更好,如果把好事都認為是自己的功勞,就會強化不該強化的決策,進而錯過自我提升的機會。

反過來想,成功有沒有可能是運氣,失敗是自己的問題?要重塑習慣,從改變常規開始,養成自我批評、審慎思維的習慣,翻轉反射性思維。(練習正念也有幫助)。

要從不同視角看事物,才會更接近事實真相。練習換位思考,檢視不同假設,增加自己的同理心:”如果事情發生在我身上,會怎樣?”

四、建立同伴制,透過求真團體改善決策品質。(但要認清並非人人都想求真)

要去學習著眼於自己能掌控的事(本身的決定),拋棄不能掌控的事(運氣),同時要能準確指出這兩者之間的差異。

一個人想要求真,就必須違背許多舒適行為,藉由制定參與規則,團隊可以有效幫助成員建立良好的心智習慣。團體協約內容應該包含:

注重準確性(客觀事實、追求真相),而非驗證性(合理化特定觀點)。
成員必須事先知道要當責:願意或認為有義務向別人解釋自己的行為或信念。
敞開心胸接納各種觀念。
人總要對自己所信或所說的話有多準確而負責。人只要處在隨時有人提議對賭的環境,就會減少動機性推理(找證據合理化自己的觀點)。

當一個人運用下注思維,就會詢問一連串問題來檢視自己的信念是否正確。

(一)為什麼我的信念可能不正確?
(二)有哪些證據可以支持我的信念?
(三)有哪些理念跟我的信念類似?是否有類似領域讓我檢視那些理念是否為真?
(四)我在形成信念時,可能錯過或低估哪些訊息來源?
(五)為什麼別人會抱持不同的信念?它們有哪些支持證據?為什麼他們可能是對的,而我可能是錯的?
(六)有哪些觀點可以解釋事情為何會變成那樣?

五、運用科學規範使資訊最大化(CUDOS規範)

(一)Communism:共享主義,資料屬於團體。多即是美,鼓勵所有資訊公開,看到他人猶豫不決或欲言又止,決策團體要打破砂鍋問到底。

(二)Universalism;普遍主義,無論聲明和證據來自何處,對他們採取統一標準(不因人廢言,不該根據來源去判斷訊息是否準確);讓成員彼此詢問,如果從不同來源聽到此事,會有不同想法嗎?或是一開始刻意不提從何處或和人那裏聽到想法,避免對消息來源的好惡使得對消息產生偏見甚至詆毀消息。

(三)Disinterestedness:公正無私,慎防可能影響團體評估的潛在衝突。在描述事情最好只說到下決策為止,千萬別透露結果,以免聽者產生偏見。若我們想驗證某些訊息、事實或意見時,在徵詢團體成員意見時最好別透露自己的想法。(各自詢問,因為先說意見會影響他人的回答)。要消除團體成員的偏見,可以鼓勵辯論對立觀點,並找出另一方看法的優點。

(四)Organized Skepticism:組織性懷疑論,成員互相討論,鼓勵參與和異議。所謂懷疑論,不是憤世嫉俗,是接觸世界時會質疑事情可能是假的,抱持這種認知,就是知道世界上有客觀真理,而人的信念都不是絕對正確,下注思維就是體現懷疑論,鼓勵人去檢視自己知道或不知道的事,審視自己對本身信念與預測的信心程度,這樣做讓人更趨近客觀真理。

如果一個人不同意求真的章程,即使你以緩和的口吻提出異議,對方也會將之視為挑釁。

四種與人一起求真的方式:

表達不確定性

從贊同之處引導。(從彼此都同意的地方切入,不要說但是,要說而且……作為補充說明,而非否定先前言論,別人會比較容易聽進去)

要求大家暫時同意一起求真。(不堅持自己是對的而對方是錯的。)如果有人向我們發怒,可以詢問他們是想發洩情緒還是想徵求建議。

放眼未來。跟別人討論未來比回顧過去會更理性,畢竟對尚未發生的事情起戒心比較困難。當我們認同別人經驗並重新著眼於未來時,便能讓對方主動檢視自己過去做過的決策。將未來的我們納入決策中,便會開始考慮當下的決策會對未來產生甚麼後果。

將遺憾擺在決策前。(如果沒做會怎樣,如果做了以後會怎樣)。別在失常時,魯莽做決定。只要眼光放遠,便能從更合理的角度去思考。